从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:中国矿业加快智红桃影视tv官网多平台支持与跨设备观看教程分享到技术密集:中国矿业加快智能化转型
图为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开幕式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新华社天津10月28日电 “‘坤安’人工智能大模型对输送中的矿石异物识别率已经提升到95%,不仅保障了传送矿石皮带的安全平稳运行,也降低了维修工人的劳动强度,筑起了安全生产的‘智盾’。”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建雄近日在天津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介绍。
这一大模型此前由该集团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共同发布,是有色金属行业的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,首批推动落地18个,应用场景不断拓展。
近年来,中国矿业全产业链加快向智能化迈进,智能化采掘、无人驾驶、井下5G专网等应用进入准成熟期,不少企业更在绿色开发利用、污染高效治理、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,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。在本届大会现场,一批矿业智能装备和方案亮相,展现了中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。
对于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来说,矿业的地下无人化开采以及全流程智能管理已经成为现实。公司副总经理王兴权说,无人机、AI等技术让“科技巨头即矿业巨头”成为可能。
数据在矿业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洲表示,该集团新成立了数据公司,积极构筑数据中心、算力中心、算法中心基础平台,统筹引领黄金行业应用数字孪生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全力赋能智慧矿山建设。
参会者在矿山机械装备博览会上体验远控挖机。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
矿业的智能化转型更带动着全产业链智能水平的提升。在矿山配套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中,中铁十八局项目团队研发了“有砟轨道长轨推送导向装置”,应用智能技术,不仅有效提升了铺轨效率,在控制施工安全风险方面也有显著成效。
“智能化转型不仅将提升矿业的竞争力,也将为全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”该集团相关负责人说。
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中国矿业还盘活了历史资料。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副主任陈丛林说,几十年的地质调查积累的海量地质资料如何盘活,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。他和同事们正借助人工智能预测,助力快速确定找矿目标。
与会人士普遍认为,技术革命正推动矿业的运营模式从劳动密集向数字智能转变。无人机勘查、AI找矿、智能采矿机器人、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技术的广泛应用,将大幅提升勘查采矿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。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,也将促进对矿山的实时监控、精准决策和远程操控,推动智慧矿山建设加快,助力中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、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在会上倡议全球业界“共建创新生态,为矿业发展提供新动能”,促进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协同,进一步推动新兴技术的创新和应用,加快数智化转型,实现矿业高效、智能、可持续发展。
新华社记者毛振华、徐思钰、杨文












